赵凌,传播学博士,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媒介社会学,媒介话语,文化传播。
2015年3月19日,我校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将举行我校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赵凌老师关于“基于新闻报道的功夫文化的国际化生产研究”的专题讲座。在讲座开始前,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赵凌老师,让他与我们一起分享了研究功夫电影报道背后的故事。
首先,赵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功夫电影的原因。其实,赵老师从小就开始练习打拳,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天的练习已然成为了他的必备功课。而这种从小培养的兴趣爱好使他在研究学习自己的专业——传播学的同时,也另辟蹊径将关注投入到国外媒体关于功夫的新闻报道上。然而,最初的调查结果让他出乎意料。且不说国外的其他媒体,就连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对功夫的报道也少得可怜,关注度也很低。另外,在最早期的国外纸媒中,对功夫的描述仅为国术,即“中国的武术”。直到李小龙的出现,将“Kung Fu”一词成功写入英文字典,把中国的功夫概念通过他的电影交流传播到西方。自此之后,功夫的报道频率随之增加,其中《纽约时报》对功夫的评价最高,而那些成功拍摄了功夫电影的导演也因此脱颖而出。但是,透过赵老师的研究,有一点却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关注 ——“功夫电影与真实状态下的功夫的脱节问题”。诚然,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都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但功夫电影中对中国功夫的过度特效处理却使得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它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也被堙没了。
说到这儿,赵老师举了最近的功夫电影——《一个人的武林》作为例子。在电影中,王宝强饰演的功夫高手“封于修”有这样一段台词:“你的功夫是花拳绣腿,真正的功夫是来杀人的”,“功夫是杀人技,不是小孩儿打架,是要分生死的”。这看似简单平常的话却道出了功夫的真正内涵。在外人看来,功夫的吸精之处莫过于它令人防不胜防的打斗动作,以及双方交锋时身上透出的腾腾杀气。然而,在内行看来,“真功夫不是给人看的,好功夫是看不见的。”所以,功夫电影大多数只能片面表现其内涵。另外,电影里构画的中国社会背景也是近于想象化的,并非“实景再现”。
最后,赵老师回答了我们关于 “功夫电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问题。在赵老师看来,影响虽有,但并不突出。“功夫”已经作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深深烙印在中国文化上,但通过功夫电影呈现出来的并非真实和全部,因此不管是电影还是纪录片,大众传媒的各种形式都不能传播功夫,但可以传播它们的文化。对于功夫电影今后的发展与走向,赵老师说道,“希望能与当下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更突出精神层面的内涵。”我们也希望从今往后的功夫电影能像老师说的那样,走向更加值得期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