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许多人眼里是神秘而博大精深的,众多的中国人对功夫都有着一种崇拜主义,甚至可以说是功夫电影见证了他们的成长。3月19日,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赵凌老师在图书馆报告厅就功夫文化与功夫电影给我们进行了一场印象深刻的讲座,揭开了当前功夫文化以及功夫电影的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讲座的开始,赵老师提到就功夫文化,他本人此前已经做过两次讲座,都与学术有关,讲述世界舞台的中国文化以及对功夫电影进行的一个大数据分析。而这一次的讲座,他不会过多的讲学术研究内容,而是与大家一起交流中国的功夫文化,引起了听众的共鸣。
赵老师给我们列举了一些中国非常早的武侠功夫片,例如笑傲江湖,少林寺,以及射雕英雄传等等。这些陪伴着他成长的片子都是经久不衰,并且经历了很多次的翻拍的,而在我们这个时候所看到的也许已经经过了几个版本的翻拍。同时,这些经典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功夫的内涵。
“功夫”这一概念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功夫技击,功夫文化以及功夫哲学,功夫技击即指功夫作为一种双人或多人搏斗及获胜的手段。在我的理解看来,我们在功夫片中所看到的武打片段就是功夫在技击中的表现。功夫文化即指与修炼功夫相关的文化,而在中国有许多种类的功夫文化。在许多人眼中功夫文化与中国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功夫哲学即指功夫的修炼为个体提供某种视角去看待世界,如果想要真正体会到功夫的哲学必须要真正的经历学习过,并且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得到真正的领悟和体会。
在霍元和陈真作为武术领袖的时代,曾经有人提出中国功夫应不应该纳入体育课,当时外界有众多的声音反对,他们认为国术的“道”是很多人所不能领会的,太过于广泛的传播可能会误导人们对功夫的理解。
就大众传播来说,功夫技击我们可以通过在电影中观察可以领悟,而功夫文化我们也可以通过猜想的方式来获得,但是对于功夫哲学,当前的媒介还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体会。众多人在看电影时是无法真正面对面接触功夫的,也许大众传媒可以做到全媒体全触觉的时候,理解功夫哲学的人会大大增多。
接下来,赵老师就功夫电影进行了分析。功夫电影是武术电影及动作片范畴下的一种电影形式。众多研究认为功夫电影是传递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效渠道,但是许多人都忘记了功夫电影能被人所认知的前提:受众对功夫文化是已知的,但是许多外国人在看功夫电影之前并不了解功夫文化。
赵老师对功夫电影给受众的认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国外很多表现功夫的地方是剧院,并且把中国功夫作为中国的名片,把中国作为一种背景。其主要的内容并不是想要表现中国功夫,而是要借中国功夫作为一种商业卖点。中国在许多人眼中有神秘感和纯粹性,例如李小龙曾经把功夫比作水流,而这就给了人们无限的想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人把功夫当成了一种迎合的美学,票房卖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成功。西方对于功夫电影的看法被商业框架所捆绑,对功夫电影的改编也具有随意性,认为在功夫电影里的功夫应该是刺激的,惊险的,好看的,而对于实际的情况进行了部分的忽视。
就以上而言,中国的功夫电影的未来也不容乐观,当代的本土功夫电影把功夫作为一个对象而不是背景,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本土的功夫电影应该更加具有创造性和策略,才能制作出新的成功的电影。
讲座临近尾声时,有同学提出想要知道西方的功夫电影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部分。而赵老师认为西方的这类电影中,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有一种表现力和张力。恰恰反映了我们不应该为了表现功夫而拍摄很多的武打片段,只靠打斗来吸引人,而是寻找其中的文化和哲学,和现代社会相联系。还可以借鉴中国的古代文化精华,来加强功夫电影的吸引力。
讲座最后,赵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太极功夫,众人都难以把他推倒。他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抗衡显示了中国功夫的魅力,我们也希望赵老师可以把他的太极文化传播得更广,也希望中国的功夫文化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会变得更加具有创造性。